日期:111年05月21日
時間:晚上 19:00~21:45

地點:東港鎮 東港國小
參與成員:18位

 

  • 本場講座分享者:王選雄(東港魚骨創作達人)
  • 屏南社區大學:葉培昱 主任
  • 屏南社區大學東港分校:洪瓊瑛 專員、黃文和 志工、許金祝 志工
  • 用手機紀錄生活:鄭中信 講師
  • 民謠吉他/烏木傳奇:林聖綦 講師
  • 基礎素描暨美學/輕鬆畫人體速寫:葉亭君 講師
  • 探討六十甲子籤詩的玄機、戲說籤詩戲齣:項明福 講師
  • 印尼語教學:侯惠青 講師
  • 東港古箏班:吳淑蕙 講師
  • 二胡進階:曾惠敏 講師
  • 東港宅森林勤學社團:王昭雄 社長、鄭枝益 社員、王秀琴 社員、黃意玲 社員
  • 東港日木水巷工作室:蘇煌文 負責人
  • 東港輕鬆化人體速寫:李佳蓉 學員(紀錄)

文字全紀錄

本次邀請到的分享人為王選雄老師,除了王老師運用魚骨創作的分享外,由於王老師本身也是居住於後寮溪畔長大的東港在地人,因此在談魚骨創作外,亦透過現場參與的講師與夥伴相互對答的方式進一步了解有關後寮溪畔的相關歷史發展脈絡。

由於上次共學工作坊會後的決議,本次共學工作坊除了原本預計參與共學並期待進一步於未來合作發展行動方案的講師及志工外,亦開放邀約東港區有意願的講師參與,因此參與的講師與志工也較多,而屏南社大主任亦於分享人於分享之前,先行再次對參與者進行本共學工作坊的主要發展目標與理念,亦期待透過這樣的理念說明能夠邀約現場新參與講師願意在共學坊之外,也願意進一步的投入一起討論未來相關公共行動的行列。

而在王老師分享的部分談及,這樣的技藝主要是傳承於其父親,第一次的學習是讀國中時,有次吃完飯父親教導他做的,而在當完兵後,由於為了謀生的關係離開了東港,因此也不再投入這樣的創作,主要是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而辭職回到東港,在照顧母親的期間因為閒暇時間較多才又重拾此技藝,而據他所知,早期東港有許多人都會這項技藝。

王老師現場所帶來的相關作品雖然都是王老師運用各種不同骨頭(主要是魚骨、然而有些也需要用到不同生物的骨頭,如現場展示的飛龍中其足部的呈現即是運用青蛙的腳骨),但是他覺得最珍貴與獨特的是他由父執輩傳承下來所學、運用『白帶魚』的魚頭頭骨所創造的白鷺鷥,其獨特與珍貴之處在於,(一)一隻白帶魚的魚頭頭骨正好可做成一隻白鷺鷥(二)這個製作過程不需要用任何的黏著劑,透過關節彼此扣和(榫接的概念)即可完成(三)白鷺鷥又是農漁村田野間常見的台灣物種。因此他認為這部分其實很珍貴也十分獨特。

其次,由於成長於後寮溪畔,對於後寮溪的環境生態變化他也十分有感,具王老師所言,小時候他所居住的地方甚至可以看到海馬、海龍;而溪裡是他們孩童時期主要玩耍的地方之一,然而整體環境在他當完兵再回到東港時,卻已完全改變,整條溪水變得汙濁骯髒,整體生態也不見了,對他而言,這樣的環境變化其實是十分可惜的!當環境被破壞後,不曉得何時才能再修護變回以前的模樣,而生態物種的瀕危與消失更是極為可惜的部分。

 

 

現場觀察

  1. 會後,東港戲說籤詩班的項明福老師(本身也是東港人)提到,他小時候也會這項技藝、而且身邊許多朋友也都會(用白帶魚頭頭骨製作白鷺鷥),可見得這的確是一項因應東港本身漁村生活特色而所衍生出的獨特在地特色『童玩』。
  2. 由於在聽王老師的分享中一直提到後寮溪畔的製冰廠,因此提出詢問是否因為傳統漁業發展而衍生出的產業(漁貨需要冷凍)的問題後,更獲得葉亭君老師進一步的回應談及,由於東港地區的漁船(漁業行為)多數都是跑較為遠洋地區、確實是需要較為大量的冰塊;而枋山以南的漁業行為多數為近海捕撈,因此對於冰塊的需求也較低;形成東港地區在早期開設了許多的製冰廠現象,而自冷凍技術開始出現並越來越成熟後,東港地區的製冰廠也因現代化的冷凍技術成熟逐漸沒落(因冷凍設備的出現史的捕撈漁業不再需要大量的冰塊)。
  3. 而這些因東港有多數的製冰廠與較為成熟的製冰技術,有反映在其宗教信仰的文化展現上,因此在東港七月份之普渡祭典時還可以看到『冰花』的獨特供品(據鄭中信老師提及說台灣其他地區也有相同的東西)
    ►東港冰花相關報導:
    (1)東港普度特有「冰花」 提早現身秋季祭祖法會
    (2)東港普度才有的「冰花」 和討海人脫離不了關係
    (3)冰花護供品 東隆宮牽水狀
    (4)東港廟宇普渡獨有特色 冰花吸睛又消暑
  4. 由本次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地方特色工藝或者產業往往是隨著時代的生活環境與資源需求而衍生,因此在談及地方知識活地方生活歷史的再建構時,傳統工藝(尤其是獨特工藝)與原有的傳統興盛產業應可視為探索、紀錄並拚整歷史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後續追蹤

  1. 鄭中信老師於當晚的對話中提及,這樣的共學工作坊他覺得十分有意義並對於老師的教學有極大的幫助,如經過上次蔡財安老師關於櫻花蝦及漁業的分享學習後,現在他帶領同學進行實地踏查時,對於漁船的觀察也會更為仔細。
  2. 當晚鄭老師立即提出了在分享過程中參與成員所提到:或許可以辦理一個白帶魚魚骨製做工作坊的設計流程,如下:
  3. 東港白帶魚頭骨童玩工作坊(一天行程)
    (一)認識白帶魚
    1. 白帶魚的生態?白帶魚的種類?
    2. 白帶魚如何捕撈?(到漁港走走:認識漁船樣式、漁具種類)
    3. 白帶魚的烹調方式?(煎、煮,調味)
    (二)分組烹飪白帶魚
    1. 用餐:一人一個白帶魚魚頭
    2. 午休:清理(清洗)白帶魚魚骨
    (三)認識白鷺鷥
    1. 鷺鷥的種類?鷺鷥的生態?
    2. 鷺鷥出現在東港的哪些地方?與居民的關係?
    3. 東港的鷺鷥庵(築巢)在哪裡?(紅樹林、防風林?)
    4. 白鷺鷥的骨骼結構?
    (四)東港白帶魚骨童玩趣
    1. 組裝魚骨頭,變成白鷺鷥。
    2. 噴漆定型、裝置、擺設
    3. 分享心得感想
    1. 葉亭君老師亦針對上述鄭中信老師於共學工作坊群組中提出的想法轉傳給王選雄老師,而王老師亦立即做出如下幾點的回應及建議:
  1. 白鷺鷥一般會在生態豐富的淺灘找魚,或在農民翻土時跟在後面找蟲。
  2. 白帶魚的種類,我所知道的可分肥帶,瘦帶。瘦的又分黑目仔,瘦仔。黑目仔好像最好吃。
  3. 至於可細分多少種,可能須經漁民所知及學界發表的資料互相印證。
  4. 東港的鷺鷥築巢地,我曾在船頭里獅子公園旁那條後開的那條往墓地方向的路上看過,就在公園轉進不遠(前段)也有鳥類愛好者架相機在哪拍攝,還有,下午到阿雪姐收雜魚絞(攪)魚飼料那裡也可看到一群。
  1. 由上述相關的對話回應可知,本工作坊不僅是作為一個講師共學社群外,更是一個能夠延伸後續效益的共學群體,透過學習後的分享交流,應可創造出更大的行動與合作效益,發揮社大創新與行動能量。
  2. 7/23週六晚上7-9點由蘇煌文老師(木日水巷人文空間負責人)來進行分享,蘇老師本身是為國小老師,但很早就投入東港在地人文的耕耘,此次分享蘇老師主要是針對他自身的生命故事。